聽君一席話 社區發展之始 - Feature Stories - Oxfam Hong Kong
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Feature Stories

Humanitarian, Development Programmes, Mainland China13 JUN 2013

聽君一席話 社區發展之始

Image of Cara Ko

Cara Ko

Cara is former Communications Officer at Oxfam.

撰文: 高玉娟

「狗災!」

「摩托災!」

在都市高樓裡作息的我們,可能理解股災比「狗災」和「摩托災」要來得容易得多。對雲南昌寧縣的孩子來說,這些聽起來甚奇特的「災難」,卻每天都得提心吊膽面對,甚至有性命之虞。正因為別人可能難以理解,透過「社區主導」的扶貧發展和災害管理方法,與居民共同討論想法及需要,並實踐改善的方法,可令項目為居民帶來有意義的改變。

長嶺崗村的婦女認真回想村裏發生過的災害和意外。

減少災害先觀察家園

在這陽光燦爛的上午,昌寧縣聯福村幾個村小組的居民聚集在一家民房裡,接過樂施會項目職員陸文波預備的大畫紙,開始把村莊的地形佈局勾勒出來:誰家的房子和農田、山林、溪流和村道,再把各處發生過的災害和意外事件標示出來。各個小組逐一介紹他們的村落地圖,文波便順勢帶起討論:災害或意外發生的時間地點有沒有特別原因?帶來甚麼影響?可以避免嗎?要是再發生該怎麼辦呢?村民並不全都習慣在群眾面前說話,但分成小組討論,則可把想法好好說出來。

災害往往帶來生計以致人命損失,文波引導村民討論災害的成因。

院子的另一角,孩子用圖畫畫出他們在村裡看見過的災害。不用太多熱身,孩子就掌握了狀況,他們自有一套理解「災害」的方式,畫完一張又一張,除了旱災、洪災、火災,還有「蛇災」、「老鼠多」、「垃圾多」等等,說起當時情狀也頭頭是道。

防災培訓是樂施會於聯福村推行的社區綜合發展項目的一部分,除了經常被提到的小型基建設施、生計發展協助等扶貧方法之外,防災培訓也是項目裡一個重要部分,並且會配合改善環境的措施加強成效。惡劣的環境狀況、氣候變化加劇,對務農為生的小農影響巨大,甚至是致貧的主因之一,因此樂施會在內地西南或西北部的社區發展項目幾乎都加入了防災、改善生態或適應氣候變化的工作。例如調整耕種方式和品種、修建太陽灶、沼氣池、節柴灶、水窖等等,當然還有防災培訓。

字家坡的村民列出歷年村裡發生過的災害。

「防患於末然」是誰都曉得的老生常談,但實踐起來,才發現是最易受忽略的日常細作。離開聯福村的路上,文波說,今天做了基本的災害討論,初步喚起防災意識,往後再入村的時候還要繼續跟進防災的措施。比如今天說到垃圾堵塞的問題,不但有礙衛生,洪災發生時也可能加劇災情。但是垃圾處理也要跟村民討論找出一個可行方法,若是處理不當,可能又引起其他污染問題。有些災害危機較大的地區,也會做救災演習,此前文波就跟隆陽區的吳山村全體村民包括村醫、幹門做了一次演習。此外,她也會到學校培訓學生,由學校配合,觀念改變有望更深入一點。

誰的問題?

文波笑說:「有次讓小孩說甚麼是災害時,他們說『狗災』、『摩托災』!」社區發展的小型基建項目把村道修好了,路上可以通行摩托車,對村民來說實為一大方便,卻對孩子卻造成潛在危險,尤其他們通學可能獨自走山路上幾個小時,他們害怕被高速摩托車撞倒。有些家庭養了大狗守門,也總是讓孩子膽戰心驚。這些事情大人不以為意,沒想過孩子可能因而遇害。這倒就像我們身處城市,有時難以理解村民身處的困境,甚至對問題另有想像。唯有當事人掌握話語權,讓其他人看到他們實際面對的問題,解決的問題才是他們的問題。「社區主導」的扶貧發展和災害管理方法,也就想達到此目標。文波因此就在防災培訓時向村民提出,在孩子通學的時間,狗兒留在屋內,摩托車儘量走慢一點,注意路上的孩子,為孩子化解危機,防災於未然。

七歲的李秋宏(左)繪畫他見過的「蛇災」。

作者: 高玉娟,樂施會傳訊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