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君一席話 社區發展之始 - 专题故事 - 乐施会
跳往主要内容
开始主要内容

专题故事

人道救援, 发展项目, 中国内地2013年6月13日

聽君一席話 社區發展之始

高玉娟 - 图像

高玉娟

高玉娟,乐施会传讯干事

撰文: 高玉娟

「狗災!」

「摩托災!」

在都市高樓裡作息的我們,可能理解股災比「狗災」和「摩托災」要來得容易得多。對雲南昌寧縣的孩子來說,這些聽起來甚奇特的「災難」,卻每天都得提心吊膽面對,甚至有性命之虞。正因為別人可能難以理解,透過「社區主導」的扶貧發展和災害管理方法,與居民共同討論想法及需要,並實踐改善的方法,可令項目為居民帶來有意義的改變。

長嶺崗村的婦女認真回想村裏發生過的災害和意外。

減少災害先觀察家園

在這陽光燦爛的上午,昌寧縣聯福村幾個村小組的居民聚集在一家民房裡,接過樂施會項目職員陸文波預備的大畫紙,開始把村莊的地形佈局勾勒出來:誰家的房子和農田、山林、溪流和村道,再把各處發生過的災害和意外事件標示出來。各個小組逐一介紹他們的村落地圖,文波便順勢帶起討論:災害或意外發生的時間地點有沒有特別原因?帶來甚麼影響?可以避免嗎?要是再發生該怎麼辦呢?村民並不全都習慣在群眾面前說話,但分成小組討論,則可把想法好好說出來。

災害往往帶來生計以致人命損失,文波引導村民討論災害的成因。

院子的另一角,孩子用圖畫畫出他們在村裡看見過的災害。不用太多熱身,孩子就掌握了狀況,他們自有一套理解「災害」的方式,畫完一張又一張,除了旱災、洪災、火災,還有「蛇災」、「老鼠多」、「垃圾多」等等,說起當時情狀也頭頭是道。

防災培訓是樂施會於聯福村推行的社區綜合發展項目的一部分,除了經常被提到的小型基建設施、生計發展協助等扶貧方法之外,防災培訓也是項目裡一個重要部分,並且會配合改善環境的措施加強成效。惡劣的環境狀況、氣候變化加劇,對務農為生的小農影響巨大,甚至是致貧的主因之一,因此樂施會在內地西南或西北部的社區發展項目幾乎都加入了防災、改善生態或適應氣候變化的工作。例如調整耕種方式和品種、修建太陽灶、沼氣池、節柴灶、水窖等等,當然還有防災培訓。

字家坡的村民列出歷年村裡發生過的災害。

「防患於末然」是誰都曉得的老生常談,但實踐起來,才發現是最易受忽略的日常細作。離開聯福村的路上,文波說,今天做了基本的災害討論,初步喚起防災意識,往後再入村的時候還要繼續跟進防災的措施。比如今天說到垃圾堵塞的問題,不但有礙衛生,洪災發生時也可能加劇災情。但是垃圾處理也要跟村民討論找出一個可行方法,若是處理不當,可能又引起其他污染問題。有些災害危機較大的地區,也會做救災演習,此前文波就跟隆陽區的吳山村全體村民包括村醫、幹門做了一次演習。此外,她也會到學校培訓學生,由學校配合,觀念改變有望更深入一點。

誰的問題?

文波笑說:「有次讓小孩說甚麼是災害時,他們說『狗災』、『摩托災』!」社區發展的小型基建項目把村道修好了,路上可以通行摩托車,對村民來說實為一大方便,卻對孩子卻造成潛在危險,尤其他們通學可能獨自走山路上幾個小時,他們害怕被高速摩托車撞倒。有些家庭養了大狗守門,也總是讓孩子膽戰心驚。這些事情大人不以為意,沒想過孩子可能因而遇害。這倒就像我們身處城市,有時難以理解村民身處的困境,甚至對問題另有想像。唯有當事人掌握話語權,讓其他人看到他們實際面對的問題,解決的問題才是他們的問題。「社區主導」的扶貧發展和災害管理方法,也就想達到此目標。文波因此就在防災培訓時向村民提出,在孩子通學的時間,狗兒留在屋內,摩托車儘量走慢一點,注意路上的孩子,為孩子化解危機,防災於未然。

七歲的李秋宏(左)繪畫他見過的「蛇災」。

作者: 高玉娟,樂施會傳訊幹事